頭條新聞
張首剛研究員應邀在歐空局時間頻率空間應用研討會上作專題報告
10月22至23日,以“空間原子鐘及時間頻率傳遞”為主題的2018年歐空局(ESA)時間頻率空間應用專題研討會在德國慕尼黑市召開。來自中國、德國、美國、俄羅斯、法國、韓國、捷克等國家的代表、專家學者100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。鑒于我國空間時頻領域的快速發(fā)展,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研究員張首剛應邀作了題為“Precision generation and transfer of time and frequency at NTSC”的專題報告,國家授時中心研究員郭文閣、劉濤以及助理研究員陳江等作為中方代表團主要成員參加會議。
張首剛在報告中介紹了國家授時中心在原子鐘研制、高精度時間頻率傳遞以及守時授時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突破。他還結合研究所目前承擔的國家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(tǒng)和空間站高精度時頻實驗柜等重大任務,向國際同行展示了我國在時頻應用領域的科技布局和最新進展,并同與會人員就共同關心的技術問題進行了交流和探討。
受會議組織者慕尼黑工業(yè)大學K.U.Schreiber教授邀請,國家授時中心科研人員參觀了德國Wettzell天文臺并和相關科技人員進行了交流。會議期間,張首剛還與德國TIMETECH公司技術負責人就空間微波傳遞技術合作事宜進行了洽談。
本次會議由歐空局主辦,慕尼黑工業(yè)大學承辦。會議邀請了來自法國天文臺,德國聯(lián)邦物理技術研究院、Wettzell天文臺、杜塞爾多夫大學,捷克布拉格大學等國際一流時頻研究機構的專家就ACES(在國際空間站運行一臺以冷原子銫鐘為核心的高精度時頻系統(tǒng))項目研究進展、激光與微波空-地時頻傳遞、引力紅移測量、空間光鐘(包括可移動光鐘)等空間時頻相關方向的發(fā)展內容進行了學術交流。同時,與會學者還圍繞歐空局ACES項目,共同探討了歐洲空間原子鐘計劃的現狀、問題和應用前景,為即將到來的2020年發(fā)射歐洲空間原子鐘做好技術準備。
張首剛作專題報告